逆光的希望
七年。在孙燕姿音乐陪伴中的七年。 对于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来说,孙燕姿的音乐不会是陌生的。到今年,孙燕姿出道七年,而我听她的歌,也有七年了。 七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年;七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一个人曾经炙热的情感,慢慢沉淀。回头看看这七年,我的高中时代、我的大学时代,年少奋斗过的纪录都由她的歌曲一一记录。 2000年-2001年,高一,《孙燕姿同名专辑》、《我要的幸福》。在周末回家的公车上,拥挤的人群里,我背着大书包摇摇晃晃地听着电台里她的《天黑黑》,她认真固执地弹着放声唱,“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进/我现在好想回家去”。那一年,22岁的她初始咋到;那一年,我定下来要考取北京最好高校的目标。 2001年-2002年,高二,《风筝》、《Start自选集》。她的音乐梦想,从爸爸给她唱的一首《橄榄树》开始;我的梦想,从那首《Silent all these years》开始。有了梦想,就要好好地坚持下去,哪怕有多苦,有多累,总有一天,你都会有自己的伟大。 2002年-2003年,高三,《Leave》、《未完成》。“每个人心底深处都存着一个一定要完成的梦一个一定要实现的心愿否则人生会是遗憾”。几次模拟考都是年级两百名之外的成绩,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那个时候,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会去看学校张贴的高考光荣榜,想象自己在盛夏来临的时候,名字也会名列前茅;我在学校釉性瓷砖的中国地图前,踮起脚、伸直手,努力去够那个画着红色五星的地方,告诉自己,你的成绩也是这样,轻轻眺一跳,就能够到北京。我听着她的《We will get there》耐着性子做习题,我听着朋友给我点播的《年轻无极限》忐忑又自信地走进考场……终于,我听着她的《tonight I feel close to you》来到北京。一切,都是to be continued... 2003年-2004年,大一,《The moment》。那一刻,你说你累了。为了梦想坚持奋斗了3年,你终于累了,要休息了。但你说,这不是逃避,这是远行。我们都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你究竟要不要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也究竟要不要在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软件道路上走下去,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选择。选择没有对错,既然做了选择,那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选择带给自己的会是什么。 2004年-2005年,大二,《Stefanie》。休息过后回来的你,成熟了。你说Hello,我是孙燕姿;这一年的我,比以前更努力了,在应聘记者站站长时,我说Hello,我是骄傲。在北京的大风里听着你的《同类》,拉紧衣领快步地走,即使只有一个人,也不觉孤单。因为我有我的理想,我有陪伴自己的音乐。这一年,第一次听到燕姿唱现场,在我们学校体育馆的舞台上。我激动得只是安静地听完她唱的每一首歌,没有言语形容。 2005年-2006年,大三,《完美的一天》。什么样的生活是完美的?“一望无际的海边沙滩一间洒满阳光的房子一个一起生活的人 2只小狗听不完的音乐自由自在……”对于我,每天努力地上课、学习、做采访、编程序、登山、旅行,忙碌得像个陀螺的生活是完美的。青春,就应该这样,拼搏、充实、向上。我选择了公派到印度留学,《梦不落》,是的,努力过后,总是会有收获的。 2006年-2007年,大四,《逆光》。我又开始要做选择,面对即将到来的回国,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我再次站在人生道路的岔口。工作、上研究生、考G/T、发论文、出国……要做的事情这么多,需要取舍。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也会很惶恐,于是,在出国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哭了,整整一晚上,歇斯底里,用手掌接住一颗颗滴落掌心的眼泪、用手背擦拭红肿的双眼,在园区里把脚踏车瞪得飞快,张开双手像鸟一样飞翔,让风吹干自己脸上的泪水……第一次,对自己要走的道路,产生了这么大的怀疑,国内研究生+美国博士,我需要为此付出至少8年的时间,8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来,我也不知道这8年,会发生什么事,我是否还能够坚持自己一如既往的理想……在三天后,听到《逆光》这首歌。恍然发现,我听燕姿的歌,已经7年,七年时光,荏苒而过,这让我觉得,今后八年的奋斗,变得不这么漫长和遥不可及了。于是,又可以继续地走下去。 谢谢你,谢谢你的音乐给我的陪伴,也谢谢你对待自己的梦想和音乐的认真态度。 面对希望,即便逆着光,也能够感觉,爱存在我身旁。 我会努力地走下去,下一个奋斗的八年。 With LUV, Stefanie... |